
LYDCS-3300B便攜式直流系統(tǒng)接地故障定位儀十年之內免維修產品一、 使用須知
當你對LYDCS-3300 便攜式直流接地定位儀進行操作前,請認真閱讀本用戶手冊,并嚴格遵守本手冊的要求,任何不正確的操作都可能導致人身傷害或設備損壞。
LYDCS-3300 便攜式直流接地定位儀是一種高精密儀器,設備內部不含有任何維修配件。在設備出現故障時,請盡快聯系我們進行維護,切勿擅自維修,這樣可能擴大故障范圍及影響設備以后的售后服務。
1.1 使用要求:
產品技術規(guī)格要求必須嚴格遵守。
只有接受培訓并仔細閱讀本手冊的人員,才能對設備進行操作、使用。
1.2 有關配線:
本裝置配有與直流系統(tǒng)連接的三芯電纜,該電纜在出廠前經嚴格測試,符合使用標準,請勿私自使用未經認可的電纜替換,如有缺失,請聯系我們。
1.3 有關操作:
雖裝置不含高壓部分,但需與直流系統(tǒng)連接,系統(tǒng)電壓會危及人身保障,必須遵守電力操作規(guī)程,做好人體絕緣措施。
當裝置發(fā)生故障時,請及時使裝置脫離系統(tǒng),并盡快聯系我們對設備進行維護,切勿繼續(xù)使用。
1.4 有關廢棄:
廢棄的元、部件,請按照工業(yè)廢物處理。
我們會對每一位涉及到裝置使用的人員進行一定的技術培訓,并且使每一位相關人員對本手冊的操作內容進行深入的學習和理解,所有的相關人員必須對一般的使用規(guī)則和標準的低壓電氣設備使用過程有一個全方位的了解。此外還必須嚴格遵守本手冊介紹的知識。
LYDCS-3300B便攜式直流系統(tǒng)接地故障定位儀十年之內免維修產品**章 簡介
LYDCS-3300是采用新微計算機技術的新產品。在硬件上,信號發(fā)生器、檢測器雙層抗分布電容設計,消除分布電容影響;配置精度高、線性度好的傳感器,直流信號檢測靈敏度高達0.01mA,有效保證了采集的數據的準確;在軟件上,利用了模糊控制理論和通信的噪聲理論,并依據直流系統(tǒng)的特點優(yōu)化了算法,即使系統(tǒng)有大分布電容的干擾、電磁脈沖干擾和其它噪聲干擾的影響,也能準確地判斷出接地故障點,為接地故障的查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蓪Ω鞣N直流接地故障進行查找和精準定位,并精準計算該支路接地阻抗值。
2.1 產器特點:
LYDCS-3300具有自適應各個電壓等級的直流系統(tǒng),具有智能化的接地點方向判斷功能,能夠快速、準確地定位出多點接地、高阻接地、正負極接地、環(huán)路接地等各種接地故障,
2.2 友好的人機界面:
LYDCS-3300 人機界面簡潔、清晰,操作簡單,形象的絕緣指數顯示和實時的波形顯示,直觀地反應出各檢測支路的絕緣程度及接地故障點方向。
2.3 高精度檢測:
LYDCS-3300 采用高精度傳感單元(分辨率達0.01mA),具有精度高、線性好、檢測范圍寬,能實現對多點接地、高阻接地的定位。
2.4 抗干擾能力強:
LYDCS-3300能有效排除交直流串電故障,不受接地故障點距離限制,通過軟硬件上的合理設計,能抗系統(tǒng)各種復雜紋波干擾,實現對接地點的精準定位。
2.5 輸出功率小:
LYDCS-3300根據直流系統(tǒng)現場的實際情況,信號發(fā)生器可智能式產生1.0~5.0mA 的信號電流,功率小于0.05W,保障直流系統(tǒng)的可靠運行。
2.6 人性化的外觀設計:
LYDCS-3300 采用工程力學的外形設計,使用舒適,重量輕巧,攜帶方便。
2.7 嚴格選用優(yōu)良的元器件,科學的生產管理,保證裝置的高靠性。
LYDCS-3300B便攜式直流系統(tǒng)接地故障定位儀十年之內免維修產品第三章 裝置原理
本裝置由信號發(fā)生器、檢測器、鉗表三部分組成
3.1 裝置的內部工作原理:
3.1.1 信號發(fā)生器內部工作原理:
3.1.2 檢測器內部工作原理:
3.2 接地檢測原理:
3.2.1信號發(fā)生器檢測原理:
當直流系統(tǒng)發(fā)生接地故障或絕緣降低時,信號發(fā)生器自動對直流系統(tǒng)進行分析,顯示系統(tǒng)的電壓等級、正負極對地電壓、接地故障的極性和接地總阻抗。同時向直系統(tǒng)發(fā)出低頻檢測信號,通過輸出信號的智能反饋,對信號實施精準控制,進一步確保輸出信號和提高接地故障定位的準確。
3.2.2 檢測器檢測原理:
檢測器通過高精度鉗表感應各回路(支路)的接地電流信號(發(fā)生器發(fā)出的接地電流信號),并顯示接地故障程度和方向,順著對接地電流信追蹤查找,定位出故障點。
LYDCS-3300B便攜式直流系統(tǒng)接地故障定位儀十年之內免維修產品第四章 技術參數
適用直流系統(tǒng)電壓:220V±15%,110V±10%,48V±10%,24V±10%,或用戶定制其它電壓等級;
抗對地分布電容范圍:系統(tǒng)對地總電容≤100uF,單支路對地電容≤5uF;
信號發(fā)生器輸出功率: ≤ 0.05W
信號發(fā)生器測量范圍:
母線對地電阻測量:0-1000 KΩ;
系統(tǒng)對地容抗測量:0-1000 KΩ;
檢測器精度:< 10uA;
檢測器對接地故障定位范圍:
220V直流系統(tǒng): 0 ~ 500 KΩ
110V直流系統(tǒng): 0 ~ 250 KΩ
48V直流系統(tǒng): 0 ~ 125KΩ
環(huán)境溫度:-35℃~ +50℃;
相對濕度:≤ 95% (不結露)
總質量: 2 kg
外形尺寸(包裝箱):380x280x120(mm)
LYDCS-3300B便攜式直流系統(tǒng)接地故障定位儀十年之內免維修產品第五章 人機界面
LYDCS-3300 便攜式直流接地定位儀采用大屏幕的漢化液晶和LED發(fā)光管顯示,通過按鍵實施操作。
5.1 面板外觀與布局
5.1.1 信號發(fā)生器的外觀與布局:
“電源”燈亮 說明信號發(fā)生器已開啟。
“正?!睙袅?/span> 說明系統(tǒng)無接地故障。
“正極接地”燈亮 說明系統(tǒng)發(fā)生正極接地故障。
“負極接地”燈亮 說明系統(tǒng)發(fā)生負極接地故障。
“開關”按鍵 信號發(fā)生器的電源開關鍵
說明:
滑動開關位置位于:
左(1檔):信號發(fā)生器處于自動監(jiān)測功能,時刻對直流系統(tǒng)進行監(jiān)測并及實時更示系統(tǒng)相關參數的顯示。主要用途是查找系統(tǒng)出現一般性接地故障。信號強度為1.4mA 。
中(2檔):信號發(fā)生器處于自動監(jiān)測功能,時刻對直流系統(tǒng)進行監(jiān)測并及實時更示系統(tǒng)相關參數的顯示。主要用途是查找系統(tǒng)出現一般性接地故障。(該檔為出廠默認設置)信號強度為6mA 。
右(3檔):信號發(fā)生器處于接地故障自鎖定功能,當直流系統(tǒng)一經出現接地故障,發(fā)生器只對系統(tǒng)進行一次分析后,自動鎖定狀檢測結果和發(fā)送信號狀態(tài),不對系統(tǒng)參數的變化進行跟蹤。主要用途是查找系統(tǒng)的間歇性接地和接地阻抗頻繁跳變等特殊接地故障。信號強度為6mA。
5.1.2 檢測器的外觀與布局:
“電源燈”燈亮 說明檢測器已開啟。
“電源”按鍵 是檢測器的電源開關鍵。
“功能切換”按鍵 是檢測器在功能選擇界面下的“快速檢測” 、“完整檢測” 和“在線檢測”三個功能之間的切換鍵。任何時候按功能鍵,跳轉到功能選擇界面。
“檢測”按鍵 當檢測器選定其中一種檢測功能時,每按一次“檢測”鍵,檢測器就進行一次新的測試。
檢測器背面與布局:
5.1.3 鉗表的外觀與布局:
“鉗頭” 用于鉗住被測的電纜。
“方向標示” 標示接地故障參考方向。
“鉗表開合按鍵” 按下打開鉗表,松開合上鉗表。
“電源燈”亮 說明檢測器與鉗表已連接,鉗表和檢測器均處于開啟狀態(tài)。
“鉗表輸出電纜” 是鉗表把采樣信號輸出到檢測器的連接電纜。
5.2 液晶屏顯示界面
5.2.1信號發(fā)生器液晶屏顯示界面:
信號發(fā)生器具有自適應不同電壓等級的直流系統(tǒng)功能,在系統(tǒng)無接地故障時,“正常”指示燈亮。液晶顯示屏顯示直流系統(tǒng)母線電壓、正極對地電壓、 負極對地電壓及系統(tǒng)對地絕緣值。顯示界面如下圖:
直流系統(tǒng)有接地故障時,信號發(fā)生器自動判斷接地故障極性。如系統(tǒng)正接地,信號發(fā)生器“正極接地”指示燈亮,如系統(tǒng)負接地,“負極接地”指示燈亮,同時液晶顯示屏顯示系統(tǒng)母線電壓、正極對地電壓、負極對地電壓、系統(tǒng)對地絕緣總阻抗。顯示界面如下圖:
5.2.1 檢測器液晶屏顯示界面:
當被檢測的回路(支路)無接地故障時,檢測測器顯示界面如下圖:
如選擇“快速檢測”功能,當被檢測的回路(支路)有接地故障時,檢測測器顯示界面如下:(其中,如顯示“鉗表正向接地”表示接地故障點與鉗表標示箭頭方向一致,如顯示“鉗表反向接地”表接地故障點與鉗表標示箭頭方向相反)
如選擇“完整檢測”功能,當被檢測的回路(支路)有接地故障時,檢測測器顯示界面如下:(其中,如顯示“正向接地”表示接地故障點與鉗表標示箭頭方向一致,如顯示“鉗表反向接地”表示接地故障點與鉗表標示箭頭方向相反)
如選擇“在線檢測”功能,檢測器將不停的掃描回路(支路)接地情況,用以對較復雜回路情況進行判斷。
第六章 使用方法
6.1 設備使用前的準備
6.1.1檢查檢測器的電池:由于裝置使用時間間隔較長,容易造成電池電量不足,影響檢測準確性,甚至使檢測工作無法正常進行,因此在使用裝置前請檢查電池的電量是否滿足工作要求,否則請更換電池。
6.1.2把鉗表輸出電纜與檢測器連接,開啟檢測器,以檢驗鉗表與檢測器聯接狀況,如鉗表上“電源”燈亮,表示鉗表與檢測器聯接正常,否則請檢查電纜接接頭是否已正確、可靠地接在檢測器上。
6.1.3把信號發(fā)生器連接入直流系統(tǒng)。信號發(fā)生器通過三芯電纜正確、可靠地連接在系統(tǒng)母線靠近蓄電池側。
注:信號發(fā)生器信號連接線:紅夾子(褐色線)接系統(tǒng)母線正極,黑夾子(藍色線)接系統(tǒng)母線負極,黑夾子(黃綠色線)接系統(tǒng)地線。確認發(fā)生器正確并可靠地與系統(tǒng)連接好。
6.1.4在使用LYDCS-3300前建議關閉直流系統(tǒng)正在運行的在線接地監(jiān)測裝置,這樣更有利于接地故障的準確、快速定位。
6.2 設備的使用操作
當直流系統(tǒng)發(fā)生接地故障時,打開信號發(fā)生器電源開關,此時信號發(fā)生器自動適應系統(tǒng)電壓等級,分析系統(tǒng)絕緣狀況,并把分析結果通過液晶顯示屏和LED燈分別顯示,此時再利用檢測器依次對各個可能的支路進行檢測,直到定位出所有接地故障點為止。
使用檢測器進行接進故障定位操作方法及實例介紹。
6.2.1檢測器上的鉗表鉗在被測回路(支路)時,請確認鉗表口已完全閉合,否則會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由于鉗表精度非常高,鉗好被測回路后,請待鉗表靜止后再按動檢測器的“檢測”鍵開始檢測。
6.2.2鉗單根:當正、負極電纜不能同時被鉗表鉗住時,采用“鉗單根”的檢測方法,如是正極接地,將鉗表鉗在正極電纜上,再按一下檢測器上的“檢測”鍵進行檢測,如是負極接地,則鉗在負極電纜上,再按一下檢測器上的“檢測”鍵進行檢測。
對電纜進行接地故障進行檢測時,接地方向判別如下圖:
6.2.3鉗雙根:為了避免被測回路(支路)電流過大而超過鉗表量程和進一步降低直流系統(tǒng)其它紋波干擾,提高檢測器檢測結果的精度,請盡量用鉗表同時鉗住回路(支路)的正、負極電纜進行檢測。
6.2.4鉗多根:當有多根電纜在扎一起時,在鉗表能同時鉗住的情況下(注:鉗表口必須完全閉合),可以同時鉗住多根電纜一起進行檢測,如檢測器判斷為“非接地”則說明該扎電纜沒有接地故障,如檢測器判斷為“接地”,則說明該扎電纜其中有一回路或多回有接地故障,此時必須將該扎電纜分開用二分法進檢測排查,找出有接地故障回路,再沿著檢測器提示的接地故障方向往下檢測,直到定位出接地故障點為止。
6.2.5由于現場電纜回路復雜多樣,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鉗單根、鉗雙根、鉗多根方法進行檢測,提高檢測效率,縮短定位故障時間。
6.2.6檢測波形析法:由于有的直流系統(tǒng)含有較復雜的紋波和干擾信號,對檢測器造成一定的影響,我們除了可以利用鉗雙根法來克服干擾外,還可以利用檢測器在檢測過程中實時顯示的信號波形(信號波形為周期6秒的矩形波)來進行輔助判斷(信號波形請參考第5章
5.2.1的顯示界面介紹)。
6.2.7單點接地故障實例介紹:
如上圖,當直流系的分支路2電纜發(fā)生接地障時,把信號發(fā)生器接在系統(tǒng)母線靠近蓄電池側。
當信號發(fā)生器判斷出直流系統(tǒng)的接地總阻抗值并向系統(tǒng)發(fā)送檢測信號時,開始使用檢測器對系統(tǒng)進行接地故障檢測。
如圖所示,我們利用檢測器上的鉗表先對主支路A、B、C點依次檢測,由于被檢測信號只經過支路C流向接地電阻的,故在檢測支路A、B時,檢測器均判斷為“非接地”,說明這兩個支路絕緣狀況良好,當檢測支路3 的C點時,檢測器判斷該支路有接地故障,并會通“絕緣程度條”(0~100)來表示接地故障的嚴重程度,同時也會顯示接地故障所處的方向(判斷方法見6.2.2)。沿著檢測器所判斷接地方向繼續(xù)檢測,在檢測分支路D點時,檢測器判斷為“非接地”,檢測分支路E點時,檢測器判斷為有接地故障,繼續(xù)往下檢測,當檢測到F點時,檢測器判斷為“非接地”則可確定接地故障點在E與F點之間,通不繼縮短E、F間的檢測點,直到找出具體的接地故障點為止。
6.2.8 兩點、多點及正負極同時接地故障檢測方法:
兩點接地檢測方法:當直流系統(tǒng)發(fā)生兩點接地故障時,如兩點接地故障的阻抗值較接近,則按檢測的先后順序依次檢測出各個接地故障點的位置;如兩點接地故障的阻抗值相差比較大時,檢測器先檢測出接地較嚴重的接地故障點,在排除該點故障后,信號發(fā)生再重新分析系統(tǒng)絕緣狀況,并顯示出另一點的接地阻抗值,此時再用檢測器對另一接地故障點進行檢測、定位。具體的操作方法與單點接地操作方法相似(參見6.2.7)。
多點接地故障檢測方法:當系統(tǒng)發(fā)生多點接地故障時,接地故障的定位操作方法與兩點接地故障操作方法相似。
正負極同時接地檢測方法:當系統(tǒng)發(fā)生正負極同時接地故障時,如正極接地故障較嚴重,信號發(fā)生器先分析正極的接地狀況,并先判斷為正極接地,再用檢測器對正極接地故障點進行定位。在排除正極接地故障后,信號發(fā)生器再分析負極的接狀況,并判斷為負極接地,再用檢測器對負極接地故障點進行定位和排除。具體的操作方法與單點接地操作方法相似(參見6.2.7)。
6.2.9 環(huán)路接地故障檢測方法:
如圖所示:直流系統(tǒng)的支路2與支路3組成環(huán)路,分支路1接在環(huán)路上,此時在分支路1的電纜上發(fā)生了接地故障。
由圖分析可知:信號發(fā)生器發(fā)出的檢測信號會分別從支路2和支路3兩個方向流向接地故障點,路徑分別是:從BàDàFà接地故障點、CàEàFà接地故障點。
在信號發(fā)生器對系統(tǒng)分析完成后,我們使用檢測器先從主支路開始檢測,依次對A、B、C三個進檢測點檢測,檢測器判斷A檢測點為非接地、B檢測點為接地、C檢測點為接地,并提示B、C檢測點下方有接地故障,接著我們分別順著檢測器提示的接地方向在D點和E點繼續(xù)檢測,在D點檢測時,檢測器提示電電纜右側有接地故障,在E點檢測時,檢測器提示電纜左側有接地故障,根據對D、E點檢測的接地方向提示判斷,我們可以確定是在D、E間發(fā)生了接地故障。再檢測接在D、E間的分支路1的F點時,檢測器再次提示此處電纜下方有接地,然后繼續(xù)對G點進行檢測,檢測器提示該點為非接地,由此,我們可能肯定接故障點就在F點與G點之間,通過不斷縮F-G間的檢測距離,直到定位出具體的接地故障點為止。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fā)展,直流系統(tǒng)及其負載日新月異,由此增加了直流系統(tǒng)發(fā)生接地故障時的復雜性。限于篇幅,以上只列舉出其中的幾種比較常見的接地故障的檢測方法,雖然無法包含所有現場實際接地現象,但我們可以根據接地故障與現場實際情況結合,堅持以人為本,設備為輔的思路,靈活組合運用以上幾種檢測方法、積極利用自身的經驗結合實踐開拓新的檢測方法來更快、更精準地根除接地故障。同時我們也真誠希望能與廣大用戶交流直流接地檢測的心得和經驗,總結出更多有效、便捷的檢測方法,為我國電力做出更大的貢獻!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習**同志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提出了建設世界主要科學中心的目標:“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fā)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高地?!迸Τ蔀槭澜缰饕茖W中心,就要匯聚攻堅之力、塑才之力、策源之力和融通之力。
向世界主要科學中心攀登需要不斷匯聚各種資源進行攻堅,其中,對基礎研究進行資助是必不可少的。據統(tǒng)計,我國的R&D(研究與開發(fā))經費支出總額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已經超過美國的80%。但是,我國基礎研究支出只占R&D經費支出總額的5.2%,遠小于美國的17%。基礎研究不夠是我國建設世界主要科學中心的突出瓶頸,需要進行攻堅。基礎研究周期較長,屬于長程效益事業(yè)。這就要求我們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當前,對基礎研究的管理是應該“粗粒度、長周期”還是“縱向到底、橫向到邊”,是需要認真研究的政策問題。具體來看,要制定可操作性強的政策,進一步擴大科研人員的自主權。此外,目前在有關基礎研究的資源配置中,重大項目與自由探索兩頭大,而作為連接的重點項目數量不足。這種狀況容易導致集群式基礎研究力量不足,使自主鏈出現“中梗阻”。這就要求我們對相關重點項目加大支持力度,形成攻堅合力。
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意味著我國的科研事業(yè)將具有塑造科學人才的能力。當前,隨著我國基礎研究的蓬勃發(fā)展和大批海外人才回歸,人才工作中也出現了一些需要關注的問題。比如,人才項目和人才稱號為了規(guī)避擴容貶值,通過率下降;人才稱號出現待遇化、物質化;人才計劃出現泛化和科層化;等等。對此,我們要科學分析存在的問題,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應按照科技界的接受度來簡并各類人才計劃,厘清人才項目與人才稱號的區(qū)別。還要注意的是,隨著我國大力實施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階梯不斷上升,鏈不斷加長。個別全才可以從事整個鏈的活動,但多數研究者只能承擔鏈的一部分工作。因此,鏈的貫通往往需要通過一批研究者的接力合作來完成。我們不能要求每個研究者都貫通整個鏈,也不能要求每位主研人員都具有全鏈條把握能力。這就需要我們在頂層設計時按照全鏈條布局項目、根據接力段設置項目,更好發(fā)揮各種人才的作用。
世界主要科學中心的一項關鍵能力就是科技發(fā)展的策源之力。提升策源之力,要求科研管理部門有策源的膽略和智慧,既要防止亦步亦趨、崇洋媚外,也要防止盲目自信、夜郎自大,避免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提升策源之力,要求我們準確把握世界科技發(fā)展趨勢,善于審時度勢進行策源布局。同時,要在學術界推動形成獨樹一幟、兼容并包的學風,不斷增強我國基礎研究在學術界和產業(yè)界的影響力。
作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學術成果的輻射要有融通之力。融通的障礙主要在于評價體系,而學術評價往往是評數量易、評質量難。提升融通之力并非易事,當前仍有一些“硬骨頭”要啃。比如,從數量評價轉到質量評價缺乏讓非同行便于理解的度量指標;交叉學科評審遭遇學科壁壘、同行稀缺、公正性模糊的問題;等等。這就需要我們根據各個研究單位的特點改進評價體系核心指標,實現從評數量到評質量的轉變。為此,可以逐步提升質量指標,實行代表作制度,在綜合性評審中引入同行認可度等指標。